- 文字版
- 原貌版
文/乔亚珺
中国文人和普通百姓自古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侠客情结和侠义情怀,他们或以自己的生花妙笔,或以传神入耳的口头传说,演绎着经久不衰的千古侠客梦。不论是中国成人式的童话还是西方白日梦式的英雄幻想,中国侠义小说的历久弥新和骑士文学的中世纪辉煌,足以说明了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早已深入到东西方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成为民众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侠义精神经历了千年的历史风云变幻,仍然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融摄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内涵,而使得其精神愈加彰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骑士精神正如时间历史隧道中的匆匆过客,虽有过昙花一现的中世纪辉煌,然终究在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哲人学者的批判后,湮没在历史的黄沙尘埃中。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迥然有异的命运遭际启发人们不断思考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本研究在梳理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形成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深入发掘,并试图从二者的差异方面对二者命运不同的原因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发展的历史追述
(一)侠义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
“侠”最早出现在法家经典《韩非子》的论“五蠧”中,韩非子从社会治乱的角度提出了“侠”恃武“犯禁”的观点,后经过太史公在其《史记》中专辟章节为侠立传(《史记》载:“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侠”始进入史家的视野并抽象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于是侠风、侠客的声誉也日益兴隆起来,成就了千百年来人们的侠骨情怀。“义”是一个本属于儒家伦理的道德规范,其意为“正义”、“合宜”等,后人们将“侠”与“义”合用,即为“侠义”。“侠义”有感于社会的不公而仗义行侠、替天行道,其行多流传于街谈巷议及笔记小说而鲜见于历史现实。
(二)骑士精神形成的历史经过
成为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士是加冕为骑士的必要条件。而骑士精神赖以寄身的骑士制度包括与骑士有关的战斗技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及与之对应的伦理规范。经过一系列的武术技巧、战术策略和思想意志的严格考验,成为骑士的武士就正式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享有相应的特权和荣誉,并遵循骑士的道德规范。因此与骑士制度相伴而生的骑士精神就是有关西方封建武士的伦理规则及价值追求。骑士精神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人身依附性及环境限制性而具有浓烈的落后的封建意识和盲目的基督教热情(莱昂戈捷指出:“骑士制是专业武士的基督教形式,骑士是基督教的战士。”)。骑士精神后来把“英勇、慷慨、虔诚、荣誉至上、保护妇女和弱者等思想品质囊括其内”,增加了其内涵。
二、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的差异
(一)原则与信仰的差异
义薄云天的正义之道、正直豪爽的精神风范是侠义精神的典范,“为大侠者当以民族国家利益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侠义的精神信仰,“除暴安良”、“造福黎民”是侠义的精神原则。为侠者心目中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