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杜振远胡萍
止戈为武
武术做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御强抗暴、抵抗外侮”的国防首要位置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它做为一项集健身、防身、修身、养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为国人所接受。在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中,有许多运动项目,其发展水平、市场价值、获胜后的荣誉度要大大高于武术,但武术并没有消失,这正是因为这项运动自身所固有的独特性:通过武术锻炼和传统武术理论与武德的教育,达到健身、修身的作用和在此基础上的防身、自卫能力。
我国有众多的习武者。在习武者中,以健身为目的的占多数,特别是老年人,打打太极拳、练练剑或是鞭杆,以此保持自己晚年的身体健康和增加情趣。中青年人习武,以健康身体,保持足够的精力、体力去学习、工作、生活为主,防身、自卫,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实力为次,或主次兼而有之的习武思想为目的。少年儿童习武大多受其家长或是武打电影、电视的影响,产生对武打形象的崇拜。武术这种自身固有的防身、自卫的特性也确实鼓舞众多人按照中国特有的训练手段去锻炼学习技术,下苦功夫掌握一两项自卫的本领,下大力练铁沙掌、硬功夫,不惜用拳或掌去击打树身、墙壁。而在武术实战对擂中,常常是数招胜负就见分晓,足见武术技击性的威力。然而,武术的价值观不仅仅如此。在从事武术锻炼的同时,武术理论中古朴的哲学思想会随之而来,指导锻炼者在身心两方面进行自我修养,使你在不自觉中,接受武术的内涵、武术的思想文化.、武术的道德观,提高认识社会的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就是武术理论与武德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武术的道德观,是武术的文化属性,在中国传统的武术学习中,第一课就是习武之人,首先要讲武德。
武术做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中华文明的产生密切相关。在长期的延绵中,人们把东方文化中所特有的衡量标准和价值意识渗透到武术的发展中,使外在的武艺同内在的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形成系统的文化思想、道德观,把人和自然结为一体,讲究外练筋骨皮、内修精气神。武德对人的精神支配、人生观、心理的支持作用远比武术的技击性、健身作用来的强烈、持久。也就是说,一个正确的习武思想、高尚的武德观是一种心理训练,它会影响你、鞭策你、教育你,使你在进行武术训练中得到自信,了解自我,从而实现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的社会功能。
武德之一:重礼仪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是培养武德的武术传统。中国是礼仪之帮,传统的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的道德观。“文以评心,武以观德”,“练武之人以德为先”,“从艺须讲德、受艺须重德”等等己是武术界的传世箴言。我们说,尊重师长,尊老爱幼是当今社会风尚,是我国提倡的精神文明,而讲礼守信也是作人的义务。用传统的武术思想来讲,习武之人,首先要讲武德,不应用武力来欺压别人,只应用德来感化人。常用四个字来概括即:谦、恭、礼、让。无论学习哪种武艺,关键在于修养。人们常说,修养有素的人,武功用来助善,而毫无
...